新农人拿稳接力棒
 日期:2023-01-26   浏览:894   来源:瑞金党性教育培训  返回列表

农历正月初四,掀开山东聊城市莘县董杜庄镇肖郭庄村村民肖春立的大棚门帘,浓浓的辣椒味道混合着新翻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这6个大棚春节前刚薅了秧子,犁完地就可以种植黄瓜,50天就能采收。”肖春立一边从拖拉机上跳下来,一边告诉记者。

2021年,大学毕业在外工作半年多后,肖春立回乡当起了“棚二代”。“过去,我父亲那辈人用竹竿搭建小土棚,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现在,这种钢架构大棚一年两季可种植辣椒、黄瓜、芸豆等,尽管受新冠疫情影响,2022年纯收入仍达到100多万元。一亩大棚10亩田,10亩大棚赚大钱。春节前,黄瓜每天能卖3000来元。”肖春立说。

“以前种大棚都是‘50后’‘60后’,现在越来越多‘90后’参与其中,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越来越好,在家门口就能轻松挣钱。我要把高科技运用到农业生产上,拿稳大棚种植‘接力棒’,拓宽强村富民振兴之路。”肖春立说。

“得抓住眼前消费复苏的大好时机,照春节这个势头,今年纯收入120万元不成问题。”春节这几天,杨光在济南市商河县韩庙镇大沙河畔的无土栽培草莓大棚里挥汗如雨,不停协调工人们采摘草莓、兑现订单。

3年前,回乡创业的杨光修建了5个无土栽培的草莓大棚。但生不逢时,新冠疫情让草莓销售受阻。去年底,捉襟见肘的杨光实在拿不出钱支付工人工资了。山穷水尽之时,农行商河县支行的50万元“济担富民贷”让企业“起死回生”;随后,杨光又向农行商河县支行申请了100万元的信贷。“有了这笔钱,今年我打算继续扩建2个大棚,争取在一两年内将公司打造成草莓种植、养育、销售一体化的龙头企业。”杨光说。

这几天正是育苗关键期,刘海方天天蹲守在位于济宁市金乡县的高标准蔬菜育苗温室大棚里。2012年,他回乡创办了高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打蔬菜育苗和精品采摘。2022年,公司逆市实现了营业收入600余万元。

说起2023年的打算,刘海方规划了自己的小目标:再投入200万元扩建高标准的育苗温室,年育苗能力达到1000万株;继续与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对接,提升种苗产品质量;引进推广一批更高端的瓜果蔬菜品种。“苗好三成收,秧好一半功。如今,种苗产业的路子越走越宽,我愿扎根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刘海方说。

本报记者 王金虎

来源:经济日报


<上一篇:新春走基层|寒潮难阻通关热——中蒙最大货运公路口岸春节后通关首日见闻下一篇:汇聚经济发展的澎湃动能和强劲信心>
0.233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