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如一日“种棉花”攀高峰
 日期:2022-11-15   浏览:801   来源:瑞金党性教育培训  返回列表

我是华中农业大学教师张献龙,从事棉花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30多年来,我带领团队实现了棉花野生棉细胞再生植株的突破,从而首次实现棉花细胞杂交创造棉花育种材料的突破;我们创建了高效高通量的棉花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被国内外普遍使用;我们发布了棉花参考基因组,为设计育种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审定了23个棉花品种,国审品种华杂棉H318是长江流域的主推品种,华棉702已开始在新疆种植;我们创造了数以千计的棉花新材料,克隆了数十个基因,这些都将在棉花育种中发挥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大国安全稳定的基石。只有“三农”问题解决好了,我们才能实现强国梦。从这一点讲,当代青年应该勇于担起发展农业科学的责任。

农业科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需要多学科知识去理解农业中的问题;农业科技成果是在不断积累中产生的,比如,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小麦亩产不足300斤,现在主产区都过千斤;1958年我国的棉花亩产只有23.6公斤,2021年达到126.2公斤。我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农业科技的贡献毋庸置疑,这背后是众多农业科学家的默默奉献。

长期以来,粮棉油都是大宗农产品,棉花是经济作物。20世纪80年代我的家乡河南是棉花大省,所以我在读研时就选择了棉花专业。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一个人、一张桌子、一名学生的状态延续了好几年。我也有过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4次失败的经历,但我没有放弃,经过10年的沉淀和积累我们终于迎来了第一个收获期。

研究棉花生物技术育种就必须克服细胞高效再生植株这一关,那时我去往当时做得最好的山西棉花研究所向陈志贤老师学习。实验虽然能够成功,但细胞再生效率依然比较低,且仅可用美国的材料做成。我觉得中国必须要建立自主的高效的细胞再生体系,于是我带领学生对300多个棉花品种进行测试,历经数载,终于找到了YZ1这个材料,使效率提升50%以上。紧接着我们又在棉花细胞杂交方面产生突破,在棉花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组研究方面也都相继得了突破,产生了广泛学术影响。

农业其实有很多难题等待解决,就拿育种来说,过去是传统的杂交办法选育新品种,但周期长、可预见性差,现在已经到了可以根据基因组信息按需要设计品种的时代,需要很多高端手段与传统手段结合去解决。因此,农业科研人员既要会在实验室做研究,也要会种地,要到农民中去吸取营养,才能成长为农业专家。

在我博士毕业后,我的导师曾经让我到红安县农村锻炼一年,我当时也很不情愿,觉得浪费了很多时间,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是我非常宝贵的一年。我虽然来自一个种棉花的家庭,但我真不知道如何种好棉花。博士毕业后到红安种棉花,压力很大,因为你是棉花博士,种不好了怎么办?我第一次独立搬着书本种地,向技术员请教、向农民请教,最后很成功。这一年我把棉花的整个生长发育规律、肥水需求、田间管理技术全掌握了,对我后来的育种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在博士毕业后的10年间基本没有什么建树,当时的科研条件也比较差,但每天仍然很忙碌,因为我国的棉花资源很有限,我们在尝试用各种办法解决棉花远缘杂交创造资源的问题。2000年后,前期的积累起作用了,我们实现了技术突破,培育出系列品种,发表了大量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成为“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我们的品种不仅服务了长江流域棉区,还种到了新疆。

在学校,我经常同青年大学生讨论人生价值问题,我觉得人生价值的体现不在于你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你为社会做了什么。享受科研、享受奋斗,是人生中莫大的幸福;在科研中培养了人才,科研成果又支撑了农业发展,其乐无穷。这些年,农业发展很快,但我们的生产方式还不够先进,我们要实现农业新业态、农村新气象、农民新风貌,我们的农业要实现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要培植一大批无人农场,需要大量的青年农业科技人才去为之奋斗,去解决其中的科研难题。

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首要责任和使命是担负起国家原始科技创新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靠的是什么?是原创性科技成果,要科技自主,不能受制于人。记得2000年时在美国参加国际会议,我们想与国际上的“大牛”交流,但对方并不重视你,因为不在一个水平上。现在中国的棉花科技是世界领跑水平,自然是受到同行尊重了。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人生有不同描述,每个人的一生也会收获不少感动,而我正享受这种奋斗着、工作着、变化着的人生,也经常收获着关于科研的感动。每到田间都会有农民围上来让推荐品种、询问技术;会有同行说,从你这里引进的技术让他们实验成功了;还有育种家说,从这里引进的材料让他培育出了大品种;“华杂棉H318”的种子又被抢光了;还有听到自己培养的学生做出了惊人的成绩……这些感动都会激励我们在科研、人生路上设定新的目标。

我想对进入农业大学学习的青年学生说,农业大有作为,我们正处在一个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信息农业的转型期,有很多问题等待青年一代去创新解决。“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是华中农业大学的校训,也是华农的精神内核;我们建立了自己的学术文化“育人为本,崇尚学术”,这是很有内涵的学术文化,我们要创造一个平等的环境让师生精心治学;学校形成了自己的“三不”品格,“不张扬、不浮躁、不盲从”,这样的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也将有自己独立的品格、价值观和事业追求。

人类社会是在竞争中发展的,我们要适应竞争,但不能盲动和浮躁,要有计划地做大事业,不要太看重眼前的小成功。但大成功不是等来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奋斗才能实现。国家发展给每个人都带来了发展机遇,年轻时不要太在意薪酬待遇,对社会奉献多了,待遇就自然好了。

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要明白国家的发展需求,研究行业的问题,多掌握知识、多思考,有坚定的行动意志,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祝愿你们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张献龙(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全球连线|雅万高铁建设驶入“快车道”下一篇:一心教书接力守护(追梦路上)>
0.069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