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京外的代表团陆续汇聚北京,向大会报到。记者在驻地拍摄西藏代表团报到场景时,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走进了记者的镜头画面。
眼前这位老人身穿藏袍,走路略有些蹒跚。可能是语言不通的缘故,报到提交材料时,她需要旁边的代表们帮助提示。
随后,记者从代表团随行人员处拿到了一份代表名册。经过确认,这位老人的确是一位“老朋友”——二十大代表、“七一勋章”获得者卓嘎。
卓嘎和妹妹央宗一家人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玉麦乡,守护着祖国的边境,践行着“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国每一寸土地”的承诺。
玉麦乡隶属西藏山南市隆子县,位于中印边境地带,是我国人口最少的行政乡。1990年之前,卓嘎、央宗和她们的父亲桑杰曲巴,是这片土地上仅有的百姓。玉麦乡虽然雨水充沛,但却长不出一粒青稞。更让当地群众无奈的是,每年的11月至来年的6月,这里有半年多的时间大雪封山,会成为出不去也进不来的“孤岛”。
2017年10月28日,党的十九大闭幕后的第四天,习总书记给玉麦乡卓嘎、央宗的一封亲切回信,让这对藏族姐妹与父亲桑杰曲巴的守边故事,走入了人们的视线。也是在这一年,玉麦乡迎来首次的冬季不封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给当地群众生活带来极大改变。
记者与卓嘎代表结缘,要从4年前的一次采访说起。
2018年5月8日,记者一行从山南市区驱车前往玉麦乡。一路上层峦叠嶂、风光旖旎,但却山高路远、路途曲折,300多公里的路程足足颠簸了近8个小时,翻越了两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皑皑白雪与茫茫白雾混为一团,雪山上还下起着冰粒,山路湿滑导致车子几次陷入深坑,湿滑,几次车路陷入深坑,大家不得不下车推车前行。
站在雪山的半山腰俯瞰,在周边山峰合围着一个小小的河谷,里面平坦地带长约七八百米,这就是玉麦乡的所在地。
四年了,曾经千里奔波去采访的玉麦乡,现在怎么样了?在驻地工作人员引导下,记者敲开了卓嘎代表的房门。
“阿佳(藏语:大姐),还记得我吗?”突如其来的四目相对,让卓嘎代表先是一怔,尔后露出淳朴的微笑,并连连点头。
在大会驻地再相见,让卓嘎代表难免有些意外。记者拿出了一张两人的合影,当时两人站在玉麦乡外山坡上,背后就是玉麦乡重建时的场景。
光明网记者李政葳在玉麦乡采访期间与卓嘎代表合影(拍摄于2018年5月)
从照片看,身后是一片工地,路上都是泥巴,旁边堆积着板材、石料,几辆作业的卡车停在路边,施工队戴着安全帽热火朝天地工作。因为正在施工重建,那几天记者都是住在工地上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家庭旅馆里。虽然五月已近夏季,但高山深谷里深夜依旧冰冷刺骨。
卓嘎说,曾经玉麦乡最大的问题是交通问题,如今乡里通了公路,很方便。之前的父女三人乡,到现在全乡已经有60多户200多人,秉承“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信念,越来越多当地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加入守边的队伍当中。
曾经在援建工地上,记者看过玉麦边境小康乡村建设的规划图,后续将建设轻钢装配式结构民居,配套解决排水、电力、通讯、道路等公共设施,新建两条市政道路、一座中心公园、多座广场,主要干道、广场等区域种植本地树种……卓嘎说,之前的那些规划,都实现了,现在生活环境很舒适。
卓嘎(左一)、央宗(左二)两姐妹巡边时与乡公安边防派出所官兵相遇(拍摄于2018年5月)
还有一张照片,是记者拍摄卓嘎、央宗姐妹俩巡边时,与玉麦乡公安边防派出所官兵相遇的场景。卓嘎说,这个派出所还在,但是里面的官兵换了一些,但是依旧每天帮助巡逻护边,还经常和他们学习藏语,大家亲如一家人。提到妹妹央宗时,卓嘎说,央宗的身体也很好,全家人生活得很安乐。
采访交流结束后,随行人员给记者和卓嘎代表拍摄了一张合影。照片上老人和蔼亲切,笑得也很幸福。“对于边疆群众而言,祖国就是我们的母亲。作为子女,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守护好祖国边疆的每一寸土地。今后,我们会继续守好祖国的边疆,铭记党恩,继续跟党走。”卓嘎对记者说,大会结束后,她会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的关怀带回家乡,与大家共同奋斗,像格桑花一样继续绽放在祖国边疆。
?
在代表团驻地采访卓嘎代表,并与她合影(西藏自治区宣传部供图)
与卓嘎代表依依不舍道别后,记者来到驻地的临时邮政点,用照片打印了一张邮政明信片,送给了卓嘎代表,带去一份问候,也送上一份祝福,也期待下一个五年,记者还能再见到卓嘎,和她聊聊新时代玉麦乡的新变化和群众守边的新故事。
监制:张宁
采访/撰文:李政葳
后期:刘昊 李飞 雷渺鑫
配音:雷渺鑫
?
来源:光明网